周易进阶:第四十一卦 损卦详解
《易经》第四十一卦
损——山泽损 兑下艮上
小编导读
周易六十四卦按“非覆即变”原则分为上下十八宫,上经十八宫30卦,以乾坤、泰否、坎离为枢纽(主卦),下经十八宫34卦以咸恒、损益、既济未济为枢纽,杂以震艮、巽兑。下经咸恒类似于上经乾坤,下经损益类似于上经泰否,上经坎离类似于下经既济未济。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以阳刚为实,所以如果阳刚有余则会损,如果刚柔适中则不损,损卦的阳实归于上爻,上爻为宗庙,为天位,代表上层建筑,下爻为民位,损卦是损下益上,对民众而言是损,对上层而言是益,而卦名为损,所以卦辞说“享”(祭祀)。而益卦损上益下,损乾益坤,它的阳实归于下爻,下爻为民,是损上益下,对民众而言是益,对上层而言是损,而卦名为益,所以卦辞说“民说无疆”。损益二卦都是以民为本位,因为下为民为本,如果一味的向下所取,就会造成国家的本伤泽竭,这种过分向下所取会伤害国本,是使国家危亡之道。如果损得适当,人民反而会喜悦;如果不适当,就像池泽一样会枯竭,‘川竭必山崩’,国家也就无法安宁。所以《杂卦传》说“损益,盛衰之始也”,这是对损益两卦的《彖传》又做了高度总结。
周易古经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李守力微学通解
【41.1】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白话】
损卦:有诚信,至为吉祥,没有咎害,可以守持正固,适宜有所前往。(减损之道)用什么来体现?二簋淡食就可用来献祭。
【解读】
○损卦,下兑上艮,山泽损卦。《序卦传》:“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缓解懈怠则会有损失,故解卦之后是损卦。
损,传本《归藏》作“员”,秦简《归藏》作“损”。
簋,帛书《易》作“巧”(见习坎卦六四“簋”的解释)。簋,古祭祀时用以盛黍稷之器皿。二簋,喻微薄的礼物。损卦上艮为果蓏为门阙(宗庙),互体下震为竹,故引申为簋,从竹,说明远古时期簋是由竹木制作的。
据《周礼》规定和考古发现证明,簋是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二簋是最简约的享祀之礼。
○曷,通“何”。享,献祭。
【41.2】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白话】
彖传说:损卦,减损下边,增益上边,其运行之道是上行。减损之时心存诚信,于是至为吉祥,必无咎害,可以守持正固,适宜于有所前往。减损之道用什么来体现?二簋淡食就可用来献祭。奉献二簋淡食必须应和其时,减损下之阳刚以增益上之阴柔也要适时: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都要配合其时而行进。
【解读】
○损卦损下益上,损乾益坤,“其道上行”,《易》以阳为富实,损卦阳实归于上爻,上爻为宗庙,故卦辞言“享”(祭祀)。而益卦损上益下,损乾益坤,阳实归于下爻,下爻为民,故卦辞曰“民说无疆”。
○损卦《彖传》连续说了三个“时”:
“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那么何时当损,何时不当损呢?按《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以阳刚为实,故刚有余则损,刚柔适中则弗损。
帛书《要》云损卦“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即《彖传》“损刚益柔”、“损益盈虚”,即阳气消减,阴气增长。
损益两卦的《彖传》是对帛书《要》篇损益二卦四时变化之象的浓缩,《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则是对损益两卦的《彖传》又做了高度总结。
○《周易》损益二卦的民本思想:
损卦损下益上,是税收的滥觞,税从禾从兑,兑为损为脱,即百姓把自己收入的粮食取一部分交给统治者,上古时期统治者即神的代言人,《圣经》要求以色列民众拿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神,而《周易》言“二簋可用享”且“二簋应有时”,百姓奉献神的祭品要简约,而且只有在富足的时候才可以奉献,这体现了先王对百姓的爱护。孟子曰:“什一而税,王者之政”,这是指夏商周三代的税额。汉代税额规定“十五税一”,实际执行三十税一。唐代税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上爻为天位,代表上层建筑,下爻为民位,损卦是损下益上,对民众而言是损,对上层而言是益,而卦名为损;益卦是损上益下,对民众而言是益,对上层而言是损,而卦名为益。范仲淹《易义》曰:“然则下者上之本,本固则邦宁。今务于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损之有时,民犹说也。损之无时,泽将竭也。故曰‘川竭必山崩’,此之象也。无他,下涸而上枯也。‘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斯之谓欤。”又言:“然则益上曰损,损上曰益者,何也?夫益上则损下,损下则伤其本也,是故谓之损。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也,是故谓之益。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长矣。”是损益二卦皆以民为本位,这与《尚书》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
《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上天听取意见、考察政治得失,以我们民众的视听为标准。上天的奖励惩罚,也是依从我们民众的好恶。)
《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泰誓》曰:“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悯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
《尚书·泰誓》曰:“惟天惠民,惟辟(君)奉天”。(上天惠爱人民,君主遵奉上天。)
《尚书·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
《尚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要想万年为王,子子孙孙要永远保护人民。)
民本思想自古有之,故《归藏》已有损益二卦,后来的儒道两家都继承了先王的民本思想: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学》:“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损益二卦是《周易》的主卦:
周易六十四卦按“非覆即变”原则分为上下十八宫,上经十八宫30卦,以乾坤、泰否、坎离为枢纽(主卦),下经十八宫34卦以咸恒、损益、既济未济为枢纽,杂以震艮、巽兑。上经乾坤距离泰否四个宫位,泰否距离坎离九个宫位。下经咸恒距离损益四个宫位,损益距离既济未济也是九个宫位(不包括震艮巽兑四主卦)。
所以下经咸恒类似于上经乾坤,下经损益类似于上经泰否,上经坎离类似于下经既济未济。
○论“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是卦象而非“卦变”:
先儒以“卦变说”认识损卦:
虞翻曰:“泰初之上”,按初爻与上爻并不对应,应为:三之上。
蜀才曰:“损卦本于泰卦,乾之九三上升坤六,损下益上,阳得上行。”
荀爽曰:“谓损乾之三居上。”
主张“卦变说”的大儒:荀爽、虞翻、蜀才、伏曼容、卢氏、候果、李鼎祚、朱熹。不主张“卦变说”的大儒:郑玄、王弼、孔颖达、苏轼、程颐、胡煦、李光地。
愚按:
阳爻变阴爻(坤交乾得三女)为损,阴爻变阳爻(乾交坤得三男)为益,符合损乾益坤、损下益上的卦有恒卦、既济卦、损卦,唯独山泽为损;符合损乾益坤、损上益下的卦有咸卦、未济卦、益卦,唯独风雷为益。这是卦象决定的:
山泽损,下体兑为毁折,二至上互颐卦为养,是损下民而养上,故既济卦、恒卦不及损卦损之义明。
风雷益,上体巽为风为散,初至五互颐卦为养,是散上而养下民,故未济卦、咸卦不及益卦益之义明。
在六十四卦错综图中,只有下经损益二卦对应上经泰否二卦,先儒言损卦自泰卦而来,益卦自否卦而来,此说视为卦变特例倒也无妨,若以“卦变”为《周易》通例则误矣。《说苑》引古《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先儒把《彖传》“上下往来”之爻象误以为是卦变,遂导致两千年来“卦变说”之逻辑悖论。
○吕绍纲论“卦变说”之非:
胡煦是三百年前的古人,他的书我三百年后读起来仍觉特别新鲜。尤其卦变问题,当初撰定《全解》时,金先生(金景芳)和我(吕绍纲)都心存疑问,想说又说不明白,想否又否不了,几乎成了死结解不开。汉人荀爽、虞翻创卦变说,影响极大,宋人朱熹著《周易本义》,举凡十九卦讲卦变,以为《彖传》文字不会不懂,可是他按卦变的成见讲《彖传》,越讲越糊涂。至少金先生和我不明白。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从“四库”中看到胡煦的大著《周易函书》,才知道卦变说本非《周易》固有,倒是汉宋人向壁虚构的。胡煦从理论上彻底推倒了卦变说。胡氏说,《周易》的确讲变化,但是《周易》讲的变化是指八卦六十四卦生成过程中的变化。卦既生成,便没有这一卦变为另一卦的可能。犹如人不可能剜去身上的肉补到别人身上。卦变说认为这一卦由另一卦变来,是荒谬的,胡氏创立“体卦主爻”说取代卦变的“刚柔相易”说。按照胡氏的说法,《彖传》常用的往来内外上下终绐八字是六十四卦生成之后孔子教人审择主爻的方法。“体卦主爻”说所说乃卦生成过程中事,“刚柔相易”应该也是这样,但是卦变说硬是把“刚柔相易”说成卦既生成后之事。卦变说的谬论至胡煦本该寿终正寝,但是没有,荒谬的卦变说仍然一直是易学界的主流观点。20世纪的易学著作几乎没有不持卦变观点的。这是极可悲的。现在借再版的机会,将胡煦的“体卦主爻”说纳入书中,以取代陈腐的卦变说。令我糊涂多少年的问题,一朝雾散见青天。胡煦生当三百年前,他“指导”我改书,犹如面对面,感到十分亲切。(出处:《周易全解》(修订本2005)修订版序)
【41.3】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白话】
象传说:山下有泽,这是损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要遏制怒气,杜绝嗜欲。
【解读】
○《大象传》源自《连山》之上下重卦,观象皆是自上卦至于下卦,与《彖传》不同。阳恶曰忿,艮为阳卦,愤怒之时火气上涌,如艮之阳在上,艮为山为止,为遏制,故君子观象而悟之以制怒;阴恶曰欲,兑为阴卦,人之嗜欲如泽水,深不见底,兑为泽为脱为损,故君子观象而悟之以节欲。惩与窒互文。
○曾文正说:“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又说:“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遏欲之难,……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41.4】
初九: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白话】
初九:完成祭祀之事,迅速前往,没有咎害;遵守酌酒缩减之道。
象传说:完成祭祀之事迅速前往,与上合乎心意。
【解读】
○遄,读[chuán],速也。帛书《易》作“端”,为遄之假借。
○已事:
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李光地诸贤皆释“已事”为完成自我之事,《正义》:“已,竟也。”
《释文》云:“已,本亦作以,虞作祀。”“祀”即巳、以。“巳”、“已”本为一字分化。所以根据文字训诂无法确定“已事”是否为“祀事”。
损卦卦辞“二簋可用享”,按《周礼》规定,这是元士之制。《周易》以初爻为元士,所以初九为损卦之主。
初九体兑,兑为巫,为祝,故“已事”为“祀事”;兑为泽,为西,为酉,为损折,故爻辞曰“酌损之”,与卦辞“二簋可用享”相应。
○酌损之:
有两义:一言祭祀合乎礼制,崇尚简约;二是损己益人,要有斟酌,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郊特性》:“缩酌用茅,明酌也。”祭祀所用的醴酒用茅草过滤使之变清,过滤前先掺入明酌(清酒)做引子。此乃圣人于祭祀礼仪之中彰显减损清廉之道也。
○损卦初九可与《诗经·小雅·楚茨》互参: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大意:我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排得整整齐齐。粮食堆满我的谷仓,囤里装得严实紧密。做成美酒佳肴,献祭上帝祖宗。请他们前来享祭,赐我们宏福无边。
【41.5】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白话】
九二:适宜守持正固,前往有凶险;不用自我减损以施益于上。
象传说:九二适宜守持正固,(与六五彼此)皆以守中而心志相应。
【解读】
○按《彖传》“损刚益柔有时”,九二刚爻居于柔位,是刚柔适中,故“弗损益之”。九二守中,与六五相应,故《象》曰“中以为志也”。损卦《小象传》共出现三个“志”,解读见上九。
【41.6】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白话】
六三:三个人同行就会减损一人,一个人行走就会得到朋友。
象传说:一个人行走(会得到朋友),三人同行就会生疑。
【解读】
○三人行则损一人:
下卦兑乃乾体,坤从外来交乾上爻而得兑(三索而得少女),“兑为毁折”,为损。乾三阳,兑二阳,故曰“三人行则损一人”。损一人,即六三。阴爻,故为损。
三,乾之象,乾三阳有“三人行”之象,乾之卦符与“三”相同,此以形似取象(如需卦下乾,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讼卦上乾,上九“终朝三褫之”;同人卦上乾,九三“三岁不兴”;革卦九三“革言三就,有孚”,三至五互乾)。
○一人行则得其友:
一人,为上九,六三之应爻也。上卦艮体一阳,故曰一人,与六三相应,故曰“得其友”。
友字古文为两右手相合之形,损卦上艮为手,上九阳爻为右。
○《系辞传》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致一,帛书《要》作“至一”。
颜师古曰:“絪緼,天地合气也。”“致一”,焦循曰:“致,至也。由不一而归于一,故为至一。”
显然,孔子认为只有天地阴阳相交才合乎道,正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帛书《老子》作“中气以为和”),损卦的上卦、下卦都实现了乾坤相交、阴阳冲和,使得对立的双方实现了统一,所谓“言致一也”,即对立统一。
按六十四卦错综图(卦序图)上经的主卦乾坤、泰否、坎离都没有实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只有进入下经,咸恒、损益、既济未济才实现了乾坤男女“冲气以为和”的“致一”之道。
【41.7】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白话】
六四:减损自己的疾患,派遣(初九)速来增益而获喜,没有咎害。
象传说:减损自己的疾患,这是可喜的。
【解读】
○损其疾:
六四以阴居阴,又乘承皆阴,孤立无援,变卦为坎,坎为心病,为加忧。六四与初九相应,六四阴柔,意于下,故相思于初九阳刚。同在损卦之时,初九能“损刚益柔”,六四体艮为止,亦能损己阴而获刚,两者皆重损己之道。这是说一个人需要他人的资助,自己不要从私心出发,也要有利他之心,如此才会双赢而“有喜”。
○使遄有喜:
使,令也,派遣。遄,言初九“遄往”增益六四也。
孔颖达《正义》曰:
“亦可喜”者,《诗》曰:“亦既见止”,“我心则降”。不亦有喜乎?
此引《诗经·国风·草虫》,咏女子相思之情: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大意:
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莱叶。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巢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平静了。
【41.8】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白话】
六五:或有他人来增益,进献价值十朋的神龟,无法推辞,至为吉祥。
象传说:六五至为吉祥,有来自上爻的护佑。
【解读】
○六五柔爻居于刚位,为刚柔适中,无需增益,故其应爻九二“弗损益之”。但有可能还有其他爻去增益六五,故言“或益之”,《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是指上九与六五亲比,上九为宗庙神灵,故言“祐”,亦与卦辞“享”呼应。
○朋,双贝为朋。十朋即二十贝,十朋之龟,大宝也。按卦象,三至五互坤,坤为朋、为十;二至上互大离,离为龟,故曰“十朋之龟”。
《尚书·大诰》云:“宁王遗我大宝龟,昭天明即命”。
《礼记·礼器》:“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
《礼统》:“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黝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黝锦,运转应小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
《食货志》云:“元龟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以上,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玄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
【41.9】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白话】
上九:不用他人减损以施益于己,没有咎害,守持正固以获吉祥,适宜有所前往。得到不为私家牟利的大臣。
象传说:不用他人减损以施益于己,(而且因比应)而实现了大的志向。
【解读】
○上九刚爻居于柔位,为刚柔适中,无需增益,故曰“弗损益之”。若按“卦变说”,上九为乾之上爻自损而增益之,而上九言“弗损益之”,此可见“卦变说”之非。
○刘沅曰:九二之弗损谓损己,益之谓益人;上九之弗损谓损人,益之谓益己。上九得六三以自益,如得贤臣之自助,以益于国,非自益其私家。
○“得臣无家”即六三“一人行则得其友”,上九与六三正应,与六五亲比,三至五互坤,坤为国邑、为臣、为朋,故六三为友为国,不为自家私利也。“得臣无家”正是上九之“大得志也”。
○“得臣无家”亦言上九自身,上九位于宗庙方外,是神仙中流,其无家而爱护万家,为山中宰相,其祐护君主、举荐贤良,“得臣无家”是也。艮为山,《周易》凡上卦为艮者皆有尚贤之义,如山火贲卦六五束帛求贤,山天大畜卦“不家食吉,养贤也”,山雷颐卦“圣人养贤”。《周易》尚艮卦乃《连山》之遗风耳,也说明在《周易》儒与道同源。
○上九处损卦之极,损极必益,故《淮南子·人间训》云: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说苑·敬慎》云: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帘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
帛书《要》篇云: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而产(衰)道〔启〕焉。《益》之始也吉,亓冬(终)也凶。《损》之始凶,其冬(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也。
○损卦《象传》三“志”:
初得四应曰“尚合志”,即上合志;二得五应曰中以为志,皆守中也;上得三应曰大得志,亲君应臣得贤良也。
志,《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广韵》“意慕也。”心之所之、意慕,就是心心相应。志可分为志同道合与志向深远。志同道合,指朋友之间心相应者;志向深远,指心与高远处、深远处有相应者。朋友之间心相应者,在《周易》为亲比;心与远处有相应者,在《周易》为相应。《周易》主要以亲比为“志”,次之以相应为“志”。志者阳刚之气,故往往以刚爻为主。(详见:《周易密钥》:论《周易》“志”的象数规律)
【损卦总结】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卦中六爻,分上下体抒发“损益”之义:下三爻在下自损,与上三爻居上受益两两相对。其中初九“酌损”己刚“遄往”应四,与六四“有喜”为对;九二不自滥损、“守正”益上,与六五受益“十朋之龟”为对;六三当以“专一”之诚益上,与上九“得臣无家”为对。
读解:
损和益,一减一增,被当作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既是对立的,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减或增,或减中有增,增中有减,或不增不减。如何取舍,如何抉择,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在对立双方中寻求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是我们的祖先喜欢并擅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为人的态度。他们从不走极端,从不抓住一方面紧紧不放,也不习惯穷很究底或以毒攻毒,雪上加霜。这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走钢丝:主旨是保持平衡状态,稳住不致掉下来;向左边斜了就往右一点,向右边歪了就往左倾一些,不偏不倚正是所需的“度”。
国人传统的智慧、技巧、知识都用在了保持这个恰到好处的度上。人生的过程仿佛就是一个走钢丝的过程,虽然很累,但四平八稳,没有大起大落,大灾大难,于是就心安理得了。
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它排斥进取、冒险、冲刺、拼搏,固守自我封闭的心态,好静不好动,使人老态龙钟,生气全无。
白话文解释:
第41卦 山泽损(损卦) 损益制衡
下下卦
象曰:时动不至费心多,比作推车受折磨,山路崎岖吊下耳,做插右按按不着。
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艮)相叠。艮为山;兑为泽。上山下泽,大泽浸蚀山根。损益相间,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二者之间,不可不慎重对待。损下益上,治理国家,过度会损伤国基。应损则损,但必量力、适度。少损而益最佳。
事业:开拓事业必有投入。投入多少应事先精心算计,力求损益得当。诸事皆应有节度,切忌欺诈、贪婪。天下事克已最难,务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奋斗,手段灵活,争取事业成功。
经商:全面调查市场行情,计算投入和收益的比例。不必过于计较利润的多少,获利即可。真诚与他人合作,彼此信任,手段灵活,切勿自我封闭。
求名:为了成长进步,务必有所投入,且应付诸实践。以损增益,成就理想。
外出:有益可行。注意节省费用,防止损多于益。
婚恋:全面权衡对方的长处与短处。大处着眼。
决策:为人聪颖,善于权衡利弊。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助人为乐,适度投入,资助他人,而自己要宁俭勿奢。如此,诸事都可以十分顺利。
损,即减损。此卦上艮下兑,六爻各自阴阳有应,故可损此益彼,相得益彰。损卦谈的是减损自己的卦。但是这种减损,并不意味着损伤自己一部分利益去援助别人,也不是一般的损人利己;而是如何在不使自己一方受到丝毫损伤的情况下,去获得相当的利益,和如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适当减损或放弃一部分利益,而去追求更大更多的利益。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和冷静《易经》指出:损之为道,重在以诚正之心适度地损下益上,损小益大,损有余以益不足。如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适当减损或放弃一部分利益,而去追求更大更多的利益,正是《损》卦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历代仁人志士曾经苦苦探寻的问题之一。秉持正道,不贪财,注重个人品德的修炼就是“损小益大”的一种成功经验。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说得比较抽象,无非是说,浩然之气衔育着“直、义、道”等等内容。曾国 61 50778 61 31324 0 0 4558 0 0:00:11 0:00:06 0:00:05 7024发挥孟子的学说,认为“凡事非气不举,不刚不济”。他于江西抚、藩为粮饷事而争执不休,自己郁郁不自得时,对“气”作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说明:
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谦于心。”两句。欲求行谦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因将此三字各缀数语,为之疏解。“清”字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身,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
后来,他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成为“廉、谦、劳”。他认为,这样十分明显浅易,有了下手处。
曾国藩初出办团练,便标榜“不要钱、不怕死”,为时人所称许。他写信给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说:自己感到才能不大,不足以谋划大事,只有以“不要钱,不怕死”六个字时时警醒自己,见以鬼神,无愧于君父,才借此来号召乡土的豪杰人才。
正因为他不爱钱,所以他谆谆以“勤俭”二字训诫后代,也孜孜以“勤俭”二字严律自己。他终身自奉寒素,过着清淡的生活。他对儿子纪泽说:“我做官二十年,不敢沾染官宦习气,吃饭住宿,一向恪守朴素的家风,俭约可以,略略丰盛也可以,过多的丰盛我是不敢也是不愿的。”他早起晚睡,布衣粗食。吃饭,每餐仅一荤,非客至,不增一荤。他当了大学士后仍然如此,故时人诙谐地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他三十岁生日时,缝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不穿,只遇庆贺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藏到他死的时候,还跟新的一样。他规定家中妇女纺纱绩麻,他穿的布鞋布袜,都是家人做的。他曾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全家五兄弟各娶妻室后,人口增多,加上兄长做官,弟弟们经手在乡间新建了不少房子,他对此很不高兴,驰书谴责九弟说:“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他果真没有踏上新屋一步,卒于任所。曾国藩写道:“余在京四十年从未得人二百金之赠,余亦未尝以此数赠人。”他规定,嫁女压箱银为二百两。同治五年,欧阳夫人嫁第四女时,仍然遵循这个规定。曾国荃听到此事,觉得奇怪,说:“真有这事?”打开箱子一看,果然如此,不由得再三感叹,以为不能满足费用,所以又赠予四百两金子。嫁女如此,娶媳也如此。咸丰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的日记写道:“是日巳刻,派潘文质带长夫二人送家信,并银二百两,以一百为纪泽婚事之用,以一百为五十侄女嫁事之用。”
同治年间,曾国藩出将入相了,且年近垂暮,却依然在“俭”字上常常针砭自己。
曾国藩当然不是苦行僧,“不要钱”,指的是不贪,不要非分之钱。他说:“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受人敬重。”又说: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贪钱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贪取,只要求自己不贪取。我凭此示范下属,也以此报答皇上厚恩。“不贪财、不苟取”,这就是曾国藩的信条。他一生行事也确乎如此。
“不贪财、不苟取”,表面上看起来是暂时可能受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中正,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因而是有益的。
反之,就会遭受损失,给自己带来悔恨。“贪心的蜀王”就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
从前,四川的西部有个叫做蜀国的国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富庶。离它不远的秦国早就对这块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划归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国的道路非常险峻,有陡峭的悬崖绝壁和万丈深谷隔,一跌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进军的路线无法畅通,任凭秦国虎视眈眈,可一时也无可奈何。
蜀国的国君生性贪婪,总是大肆搜刮民间财富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有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秦国的国王秦惠王从派去探听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觉得有机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后,秦惠王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秦惠王命令工匠打造雕刻了一头巨大的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了好多金银绸缎,放出消息说这头石牛会屙金子。
蜀国的探子把关于这头屙金子的名牛的奇闻告诉了蜀王,蜀王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暗道:要是我有这么一头石牛,天天给我屙金子,那该有多好啊!正在这时候,秦国的使者来了,他向蜀王说,秦惠王为了表示秦蜀友好的诚意,决定把会屙金子的石牛送给蜀王。
蜀王大喜过望,他听使者说石牛的身形巨大,要从秦国运到蜀国来恐怕很不方便,急忙保证说:“这个不成问题,贵国国君既然肯把石牛迭给我,我哪里有不想办法把它运到我国来的道理呢,就请你们的国君放心好了。”
蜀王也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在国内征调了大量民工,把悬崖挖开了,把深谷也填平了,为了能让石牛顺利到达,把通向蜀国的险径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后他派了五个大力士到秦国去迎接石牛。
贪心的蜀王哪里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军队悄悄跟在石牛后面,随着石牛蜂拥而入,一举灭掉了蜀国。
古人说:“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饵不见钩。”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仔细权衡利弊,千万不可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杜绝欲望,培养品德,学会低调做人《损》卦中的《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意思是:山下有湖泽,湖泽渐深而高山愈来愈高,象征着减损。君子应该根据这个道理来平息愤怒,杜绝欲望,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克服虚荣心,尽量学会低调做人。
喜好虚荣,好大喜功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也是招致灾祸的常见原因;保持冷静的态度,谦虚处世、低调做人,就会增大生活中安全的系数,减少别人忌恨和打击你的可能。
西汉宣帝刘询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年成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够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可以委用,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岁了,皇上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不像所听说的有本事的样子,心里颇看不起他,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宣帝一听他讲这番道理,便神色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绳一样,不能操之过急了。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诸事均据实际情况自行灵活处理。”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驿传将龚遂送往渤海郡去。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要来上任,便派军队迎接、护卫。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并向渤海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驿车来到郡府。闹事的盗贼们知道龚遂的教化训令后,立即瓦解散伙,丢掉武器,拿起镰刀、锄头种田了。
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龚遂之所以得到了皇帝的“甜头”是因为他没有耍“个人英雄主义”,听从了下属的建议,自己没有“出风头”,而是巧妙地把功劳推给了上司,上司怎能不高兴!他“损小益大”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您有什么看法想法请文章底部留言
人人有权享受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security of person. (人权宣言第三条中英文对照)
靓号推荐: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
幂帝大师以周易结交天下朋友,请加微信17125069,或QQ:539-2393 QQ群33-68-37-528
需要预测的朋友可以下载表格http://pan.baidu.com/s/1kVLcqtp